起前世看见过的那种不许狗叫时套在狗嘴上的笼子,就参照狗嘴笼子的做法,指导莲儿,在一根半指长的竹管上钻两个小洞,在小洞上栓两根细绳,趁公鸡晚上害夜盲症的时机,将公鸡从鸡窝里抓出来,再将竹管套在公鸡尖尖的嘴上,用细绳穿过公鸡的翅膀,再打结固定。公鸡不解的看着林月,林月笑着说,狗嘴戴上笼子,狗都叫不出声,看你还乱叫!林月以为这下可以睡个踏实的懒觉了,没想到,公鸡非常敬业,天不亮仍然高声鸣叫起来,气得林月七窍生烟。
待林月起床后来到后院,发现昨晚套在公鸡嘴上的竹管早就被它刨掉了,竹管没掉到地上,还在公鸡脖子上晃荡,公鸡好不容易找到一只虫子,低头一啄,竹筒就碰在地上发出咵咵的响声,公鸡非常郁闷,这竹管挂在鸡脖子上,既有损它土皇帝的威严形象,还影响它进食,公鸡就用爪子使劲刨竹管,但绳子太结实,总是刨不下来,它也只能无可奈何让竹管在脖子下继续晃荡。
既然林月那么讨厌公鸡,为什么不一刀宰了它呢!其实,全家人除了林月对这只公鸡深恶痛绝外,所有人都离不开它,在没有闹钟的时代,全靠公鸡打鸣报时,如果没有公鸡催人奋进,人们天生爱睡懒觉的惰性不就像林月那样无所顾忌了吗?
曹家文也是很喜欢这只公鸡的,别人闻鸡起舞苦练武功,他是闻鸡起床苦读诗书。曹家文闻鸡起床苦读诗书是有动力的,为了考秀才,他也只能拼了。但林月没有闻鸡起床的动力。开始的时候,她被公鸡的打鸣声吵醒,但仍然赖在床上不为所动,给我一张床,可以睡到世界灭亡。但曹家文知道,女人应该比男人起床更早,女人做家务伺候丈夫是《女儿经》里写得明明白白的,也是这个时代做女人的本分,娘子待公鸡叫了以后还不起床是不正确的,所以就摇着林月,娘子宜起身矣。林月嘴里嘟囔着,并不理会曹家文的提醒,仍然躺在床上身如磐石巍然不动。
曹家文坚持摇了几个早上,后来发现他永远摇不醒一个装睡的人,只好作罢。
林月喜欢睡懒觉,但曹家文喜欢读书。秉烛夜读是这个年代读书人的常态。不是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”吗?所以,每天公鸡一打鸣,曹家文的身体就像安了一根弹簧,腾地一下跳起身来,穿衣下床,进入书房,一气呵成。
新婚燕尔期间,林月对曹家文雷打不动的早起习惯很是不满,为了让曹家文多陪自己睡一会儿,林月一听鸡叫,就赶紧将曹家文紧紧抱住,曹家文不忍心马上就挣脱开娘子的拥抱,在床上也赖了一小会儿,但后来他发觉,这是娘子对他勤奋读书的精神腐蚀,他才下决心拒腐蚀,永不赖床。第二天早上,当公鸡刚一开口,林月下意识抱住曹家文,想继续阻扰他起床的时候,曹家文毅然推开她,还在她屁股上打了两巴掌,这是林月与曹家文成亲后第一次挨打,这第一次挨打居然是因为阻扰丈夫起床?
林月见曹家文真的生气了,这才放开他,让他走了,嘴里却不满的嘟囔着,不睡就不睡,凶什么凶?从此以后,林月也不再干涉曹家文闻鸡起床。自此,女人睡懒觉,男人闻鸡起床,一家两制,互不干扰。
林月和公鸡斗智斗勇好几天,最后将鸡窝拆迁到了正房后面的空地才停止了人鸡战斗。虽然每天早上那只公鸡发出的冲锋号声仍然会打扰她的睡眠,不过比之前仿佛在她耳边吹冲锋号好了很多。
林月睡懒觉的事终归与《女儿经》主流文化相悖,最不满意她睡懒觉的人是嫂子曹姜氏。曹姜氏家里有两个妾,所以她并不用起床做早饭,但闻鸡起床要做的家务事很多。开始的两天,林月还挣扎着起床和家人一起吃早饭,后来就称病不再起床。
曹姜氏当然对弟媳的懒惰强烈不满,大娘也对林月睡懒觉的恶习深感鄙夷。一天,大娘忍无可忍,问林月,给你的《女儿经》你读过吗?林月爽快回答,读过。大娘就语重心长地告诫林月,既然读过,就应该按照《女儿经》的要求去做!林月赶紧答应,好的。答应归答应,但以后的林月仍然我行我素。《女儿经》不是我现在才读过,前世为了批判它我就已经读过!好在老爷子偏袒着林月,觉得曹家文的病刚好不久,而且是林月冲喜使曹家文病愈的,至于林月睡懒觉与救曹家文的命相比,就不算什么问题,所以,对林月睡懒觉的行为就睁只眼闭只眼。
林月虽然冲喜冲好了曹家文的病,但大娘对这个儿媳却越来越嫌弃,大娘发现,林月除了睡懒觉而外,根本就不能过日子,因为但凡女人该做的事都不会做,女人不该有的恶习全有,她的所有言论行动与《女儿经》的要求背道而驰,完全没有一个女人该有的样子。比如做针线活。这个时代,女人做针线活是生存的基本技能,甚至女孩子的嫁衣都是女孩自己缝制。女孩一旦嫁为人妇,针线活的好坏,就直接决定了她在婆家的地位,因为从养蚕摘棉到纺纱织布,从穿针引线到缝衣置服,从头到脚里里外外都寄托于女人的一针一线,针线活做的又快又好,家里的老人孩子就可以穿着体面的衣服在人前得瑟,反之,这家人就会被讥笑,所以,针线活不好的女子,在婆家的地位就很难稳定。
第213章 谁在墓里(17/26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